古文献“四大发现”如何成为传承中华文脉的“四大显学” 中国之最100集目录

殷墟甲骨 居延汉简 敦煌遗书 明清档案
古文献“四大发现”如何成为传承中华文脉的“四大显学”
它们跨越3000年,或深埋地底,或经历风霜,或布满尘埃,又都在二十世纪初“横空出世”,惊艳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成为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的一次盛宴 。
多年来,它们被收藏于不同的研究机构 。如今,它们第一次大规模聚在一起 。
它们是被誉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的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 。目前,“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上至3000多年前的龟甲兽骨,下至晚清的政令文书,诸多珍贵文物一起呈现在观众面前 。
漫步展厅,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脉的生生不息,还能看到100年前那些筚路蓝缕的中国学者的身影 。
“展览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神特质,凸显出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典籍文献,在文明传承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熊远明说 。
中华文脉
“这是四大发现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 。”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本次展览执行策展人顾恒说,四大发现接力呈现出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
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之前,商代只在文献记载中存在,无从考证 。甲骨以实物形式证实了殷商的存在,使过去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证实为信史,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
展品中,有一片看上去很普通的甲骨,顾恒向采访人员讲述了其背后影响深远的研究故事:先是王国维发现有两片甲骨可以缀合,并拼接成一条含有商王世系的卜辞 。后来,董作宾又在此基础上,用展出的这片甲骨再次缀合 。三片甲骨缀合后的卜辞,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上甲至小甲的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内容,还对其记载的商王顺序进行了修正 。
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 。今年是兔年,展览特意选择了一片有“兔”字形象的甲骨,仔细观察,能看到“兔子”的前后腿和小短尾 。
后来的岁月里,这些文字不断发展,从未中断,又书写了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 。
居延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 。汉武帝时期,汉军大败匈奴,收河西走廊,居延地区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 。太初三年(前102年),设居延、肩水都尉府,大量派遣戍卒 。两都尉府所辖城郭和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居延汉简 。“简”为长条形,“牍”的幅面较宽,均为竹制或木制 。纸张发明之前,简牍是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 。
“居延汉简的内容主要是官私文书,包括诏书律令、司法文书、买卖契约和来往书信,还有少量典籍、历谱等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此次展览所选取的文物,大多是汉代西北边防、民族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屯戍文书 。
1974年8月出土的《塞上烽火品约》,共17枚简册,记录了匈奴来犯时烽火品物使用,要求各部快速判断军情,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将军情迅速传报至居延都尉府 。“它对研究汉代边塞地区的烽火报警系统和防御设施具有重要价值 。”朱建军介绍 。
2000多年过去,简牍的书写者们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也未曾在正史中留下太多印记,但他们留下的简牍却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日常生活:《买鱼简》是一位叫明的人写给少平的一封信,信中感谢少平为他买了50条新鲜的鱼;《赵宪借衣记》是赵宪写给一位以官职“掾”相称的朋友,说天气寒冷,自己正好把衣服洗了,希望借一件旧襦衣暂时穿一两天,等自己衣服干了即刻奉还……读着简牍上的文字,仿佛穿越2000多年的时光,近距离观察戍边将士们的生活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