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说有什么缘由吗?

黄河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当时叫河,或大河 。
久远年代以前,黄河上下游不是连通的,距今一百万年以前的“黄河运动”,使黄河上游切开积石峡流入临夏——兰州盆地,与下游贯通 。距今十五万年的“共和运动”,使黄河上游溯源侵蚀到龙羊峡以上,下游切开三门峡东流入海 。
导水入海
黄河,是雍、豫、冀州泄洪的一条主河道 。也是治水的主要工程 。
按计划,治水从冀州开始 。大禹时期的冀州相当于现在的山西全省、河南省黄河以北、河北省西半部及内蒙古阴山以南,东及辽宁省的辽河以西的部分地区,这是《禹贡》所指的王畿,即天子直接管理的地方 。
东海有两个怪物,一个是天吴,一个是罔像,这两个怪物干扰治水,伤害好多治水工人 。禹请东海神禺虢降服了这两个怪物 。
禺虢又叫他的手下应龙佐禹治水 。应龙曾帮助黄帝击败蚩尤 。他对水脉地脉了如指掌,可以很容易划出开掘渠道的路线 。
在青州和兖州一带,禹由王屋山开始疏导济水入黄河,向东进入荷泽 。雍水至荷泽与沮水(清水河)会后合入雷夏泽 。再向东北和汶水相会,向北流,然后转向东流入大海 。
在应龙的帮助下,在黄河下游兖州、青州和冀州一带共开挖了九条河道,排水入东海 。在这里禹凿开碣石山,使碣石山以西的积水流入大海 。
在析城山和王屋山一带,有七个会地行术的人为害 。仙人西城王君受云华夫人委讬,收服了七个地将,与云华夫人派给禹的七个天将一起合为天地十四将,是以后治水中大禹的主要助手 。
在王屋山的一个洞中(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西城王君从一个天生石匣之中取出一部修炼的书赠与禹,说道:“倘能将此书中所说勤加修炼,超凡入圣,并非难事 。”并嘱咐禹:如果修成得道,请将此书安放原处 。
开凿砥柱山
《水经注》载:“砥柱者,山名也 。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于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禹凿开山两侧的河道,河水绕山分流而过,这座山就像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黄河的急流之中,任激流日夜冲击巍然不动 。禹将之命名为“砥柱山”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即源于此 。从此“中流砥柱”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精神象征千古传诵 。
巨灵擘华山
远古时,黄河东岸的首阳山(今山西中条山)和黄河西岸的太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阻挡 。于是华阴、潼关、朝邑等地,便成了一个湖泊 。要把这里的水放出去,必须劈开两山 。这显然非人力所能做到 。为此,神仙云华夫人邀请巨灵神秦洪海力擘华山,并会合众神,西王母亲自坐镇 。可谓群仙大会聚 。
只见巨灵神秦洪海身体渐渐变大,到后来他的身躯变得不知有多么高,他伸出两只巨手,紧紧抓住南面华山的山顶,顺势用脚使劲去蹬北面中条山的山根,两山被他劈开了,河水从他蹬开的缺口向东奔腾而去 。巨灵神的左手印留在华山上,所以称为“仙掌” 。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华山被他掰裂,一高一低,成了两半 。高一些的就是现在的华山,又叫太华山;低一些的就是少华山 。大诗人李白“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的诗句,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
相传汉武帝当年来登华山时,感叹巨灵神的功德,在华山下建造了巨灵神洞 。
唐王维的《华岳》诗赞道: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
右足踏方止,左用推削成 。
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 。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
禹开龙门
开凿龙门,是治理黄河的枢纽工程,也是治水的主要工程 。其工程浩大,包括壶口、孟门和龙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