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9年,关中爆发饥荒,粮食价格上涨到百钱一斗,不但老百姓饿的受不了,便是上层社会也觉得亚历山大 。于是,群臣上奏,请求皇帝移驾东都洛阳 。然而,唐中宗却死活不愿意 。
为啥?据说是因为他老婆韦皇后是个恋家的宅女,不愿意跑那么远的路,于是让巫师造了个谣,说今年往东走不吉利 。中宗信以为真 。
但大臣仍一股脑建议他去洛阳,中宗很是恼怒,于是讲出了一句颇有名的话:“岂有逐粮天子邪?”
这话说起来很硬气,但由此也可知中宗本人的历史水平 。在此之前,唐太宗、唐高宗就曾经多次因为关中闹饥荒而跑去洛阳就食,高宗本人更是死在了最后一次的洛阳行中 。
但在病危之际,高宗犹念兹在兹的便是回到长安:“若天地神灵延吾一两月之寿,得还长安,死亦何恨!”
中宗之后,唐玄宗也多次上演逐粮戏码,之后的德宗时期,长安再次出现大饥荒,这次情形更加严重 。许多禁军士兵因为缺粮甚至开始上街乞讨,眼瞅着兵变随时可能上演 。当地方上的粮食终于抵达京师时,唐德宗长期紧绷的心弦才得以释放,一时情绪激动地小跑到东宫,对太子脱口而出道:“米已至陕,吾父子得剩矣 。”满满地劫后余生的庆幸感 。
其实不止唐代如此,早在隋朝之时,关中粮食已然成为一个老大难 。隋文帝在开皇四年、十四年两次因为粮食问题而前往洛阳就食 。隋炀帝即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为的是一旦遇到关中饥荒,整个官僚机构便可以直接迁移到洛阳,以缓解关中的粮食压力 。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隋唐的皇帝(武则天的情况暂且不论)不干脆“釜底抽薪”,直接将首都迁往洛阳呢?老是整这种“长安——洛阳”两地游不嫌太麻烦了吗?
答案或许在于隋唐的立国根基——府兵制 。
府兵制缘起于西魏的宇文泰 。六镇起义后,北魏政权旁落,先是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强势崛起,但不久便迅速覆灭,伴随着尔朱氏之亡,北魏分为东西两魏,其中,东魏由高欢掌权,西魏则是宇文泰称霸 。
公元543年,西魏与东魏在洛阳北部的邙山爆发大战,结果宇文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原有的以六镇北族兵为主的军队损失惨重 。于是,宇文泰不得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扎根本土的关陇豪右集团便是他主要的争取对象 。
史书记载是,“广募关陇豪右,以赠军旅” 。到公元550年左右,宇文泰便完成了二十四军的编制,府兵制度自此诞生 。
靠着府兵制,本身人口、经济实力远落后于高氏政权的宇文氏,愣是在邙山惨败后短短的三十多年间,迅速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
府兵制为何有这么神奇的威力?
这其实有些类似秦朝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耕战立国之策,在战争中取得军功成为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的不二法门,于是,秦国人人皆是虎狼,军队的作战能力非其他诸侯国可以比拟 。
府兵制度是同样的道理,通过严格而清晰的奖赏制度,让士兵与政权成为利益共同体,军队战斗力自然大大提升 。
另一方面,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国家从农民中挑选家庭殷实、体格强健的人充当士兵,不给他们提供薪水,外出作战时所需的粮食、衣物、兵器等都需自备,国家只提供一些重型的军械 。
【为什么隋朝的皇帝宁愿饿肚子,也不迁都洛阳?】如此,士兵虽多,但国家的负担并不太重 。
与此同时,一般的农民则免去了服兵役的责任,于是也不会耽误老百姓的耕作,避免了全民征兵制的危害,即便打仗,国家的经济也可以得到正常的发展 。
- 古代没有暖气,皇宫里是如何取暖的?
- 布列斯特和约真的可以带来和平吗如果苏联不签的话能够生存下来吗
- 奥尔梅克文明简介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 揭秘:春秋战国时期真实的蔡国
- 黑种人体格强健在冷兵器时代占优势,为什么总是反而被征服
- 耆那教的创始人是谁?他有着怎样的遭遇和故事
- 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的作品赏析
- 十字军简介这样的一支队伍的征募历史是什么样的
- 古代殉葬的妃子不想死怎么办辽国皇后述律平用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
- 清初四王之一:王鉴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