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知之是什么意思?-学而知之意思( 三 )


13-8、【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
13-9、【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 。指政治清明 。。《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13-11、【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13-12、【子为父隐】——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13-13、【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论语·子路》(13·2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
13-14、【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 。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5、【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 。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论语·子路》(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13-17、【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论语·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宪问篇第十四》14-1、【危言危行】——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14-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 。《论语·宪问》(14·9):“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
14-3、【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论语·宪问》(14·1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14-4、【谲而不正】——谲:欺诈 。诡诈而不正派 。《论语·宪问》(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14-5、【一匡天下】——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 。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论语·宪问》(14·17):“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14-6、【披发左衽(rèn)】——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孔子《论语·宪问》(14·1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14-7、【匹夫匹妇】——平民男女 。泛指平民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
14-8、【匹夫沟渎】——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
14-9、【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
14-10、【文子同升】——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论语·宪问》(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
14-11、【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论语·宪问》(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 。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14-12、【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 。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 。也形容缺乏闯劲 。《论语·宪问》(14·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14-13、【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 。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论语·宪问》(14·28):“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14-14、【以德报怨】——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