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整体利益之下,不同层级的领导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在“公司大账”和“老板小账”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异 。如何将擅长做“公司大账”和擅长做“老板小账”的两类不同人才安置在合适位置、且保持利益平衡,这是考验老板察人、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 。
孙权重用吕范、弃用周谷
三国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在哥哥孙策当家时,不过是个小小的宜兴县长(阳羡长) 。做了县长不免要搞点计划外项目,从公款里拆借些资金 。他的两位“会计”———主簿吕范和功曹周谷,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吕范把每笔小账都做成大账,规规矩矩向孙策汇报,弄得好多计划外项目不得不关停并转,孙权的小金库也险象环生;周谷则明里暗里,帮孙权做足假账功夫,让孙权私房钱花得很爽,老哥兼领导孙策也被蒙在鼓里 。
等到孙权自己当家,吕范立即得到重用,后来成为东吴的股肱名臣,而做账高手周谷则“终身不用”,理由是此人既然能帮着当县长的自己欺瞒当领导的老哥,就能帮着当下属的别人欺瞒当领导的自己,能力越强,账做得越巧,危害性也就越大 。
后人大多称赞孙权在这件事上做得不错,很能理解汉光武帝刘秀那句“天子不与布衣同”的道理,知道一旦当家,“小家”就成了“大家”,自己就从“做小账的”转换为“查小账的”,从欺瞒别人的小领导,变成最怕别人欺瞒的“大老板”,以前不讨小县长欢喜的呆板会计吕范成了最值得信任的好管家,昔日让自己舒坦轻松的理财高手周谷,则成了大皇帝必须打足精神防范的财政蠹虫,一进一退,貌似实在允当得很 。
但孙权在“用会计”这件事上,充其量只能算“及格分”而已:在重用吕范这个问题上,他的思路十分精辟,从方面之任转换到全局主宰,抛弃此前“小我”的本位主义,为“大家”财政安全的需要提拔吕范这种讲原则、守法度的“会计”,自然是令人钦佩的选择;但对周谷的处置却只对了一半———对这种人抱有戒心,让他远离财务关键部门,这完全正确;但就此不予重用,却未必是一个决策者最好的选择 。
周谷的“可用之处”
唐太宗时的名臣岑文本曾经有一段话,说“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 。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长而弃所短”,意思是人无完人,即便愚蠢或贪婪的人,如果使用得当,也一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避免不良影响 。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该用人之长,弃人之短,而不是求全责备,把人一棍子打死 。
【孙权弃用名臣周谷之误:不同的人才牌该如何打?】具体到周谷这件事,他做假账动机不纯,对“大领导”不负责任,对顶头上司意在溜须逢迎,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缺点 。但他头脑灵活,对财务规则娴熟,敢于灵活处置问题,这些其实都是可取的 。三国时代,州郡的独立性很强,以东吴为例,直到孙权晚年,仍然实行较为原始、落后和分权的部曲制和采地制,每个地方官和将领都领有数量不等的“配兵”,这些“配兵”的开支,则由分配给他的采地财政来承担,将领死后,这些“配兵”和采地一部分由国家收回重新分配,另一部分则由其一个或几个儿子继承 。而在孙策时代,这种分权制和财政分散状态更加突出,可以说,当宜兴县长的孙权要求更多财政自主权,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是常态的、合理的,周谷的做法虽有取巧之嫌,但说不上有多出格,充其量算个“合法避税”;而吕范事事汇报的做法,在那个时代反倒是有些奇怪的———因为即便汇报了,在当时那个松散体制下,孙策也不会对连军费、办公费都要自筹的地方官作多少苛责(就更不用说孙权和孙策是啥关系了) 。
- 揭秘名臣范蠡功高震主因何还能全身而退
- 孙权为什么要投降于魏孙权北伐又是为何
- 三国名将孙权怎么带兵的:用兵要狠爱兵要深
- 庞统不得孙权任用竟是因为嫌他长得丑
- 孙权使者被俘后闯至朝鲜九死一生居然回国
- 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简介如何评价李鸿章?
- 解密:曹操用什么锦囊妙计打败孙权十万大军?
- 真小人徐阶:一心想做名臣却最终晚节难保
- 一代名臣杨士奇的趣事:曾经被拉郎配
- 一代名臣寇准最后客死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