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京文坛领袖袁枚擅长断案曾公审裹脚布

今年是袁枚诞辰300周年 。作为有清一代南京文坛领袖,由于文名太盛,以至后人不太知晓他另外一方面的才能——“有折狱才”,那就是擅长断案 。他当了多年县令,其间做了无数的好事 。
不过,对于袁枚个人而言,他记得最牢的倒不是那些神断或明判 。其《子不语》中大书特书的一段往事,就堪称对自己办错案件的悔过书 。
“公审裹脚布”,成功抓获杀人真凶
古往今来,为袁枚立传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以最短的篇幅把袁枚的一生概括得清清楚楚的,首推《履园丛话》中的一篇《随园先生》 。作者钱泳本就是擅长“鉴别真伪、辨析精审”的学者,生卒时代又与袁枚有交集,所以其记录的可信性极高 。
在钱泳笔下,袁枚“少聪颖,年十二能文,尝作《高帝》、《郭巨》二论,莫不异之”,搁到现在就是一初中生学霸 。其后,他走上科举考试的道路,“中进士,入翰林,散官以知县用” 。袁枚曾任溧水、沭阳和江宁等地的知县,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名侦探” 。
陆以湉撰写的《冷庐杂识》中记述袁枚做县令时,从早到晚坐在堂上,接待官吏和小民,“有小讼狱,立判遣,无稽留者”,办事效率极高 。而且他建立了一整套的社会治安体系:每到一地之前,先派遣大量的“耳目”秘密查访,待了解清楚民众的良莠情况之后,将村长保长之类的“基层干部”召集到一起,查问当地盗贼和恶少的姓名,与自己掌握的名单相对照,“出簿记相质证,使不能隐”,然后把坏人的名字公示在榜上,三年不再作奸犯科,才能从榜上除名 。这一招显然很有效,于是“奸民皆敛迹” 。
在担任江宁县令时,袁枚还曾巧断一起“裁缝之女奸杀案” 。据葛建初编撰的《折狱奇闻》所记:一个裁缝的女儿被绑在椅子上,被奸污后遭扼杀,地上有半截人的舌头——受害者的舌头是完整的——很明显是被死者咬掉的凶手的舌头,于是县令下令展开全城大搜捕,很快抓到了一个舌头刚刚被咬断的货郎 。这个货郎便被判了斩决 。
这个案子恰好发生在两任县令交接的时期 。袁枚一上任就要任监斩官,他把卷宗仔细看了一遍,觉得不大对劲:任何人的舌头被咬断都是剧痛难忍,怎么还会绑上受害者并强奸之后才离开呢?如果说是“完事”后才被咬断舌头,含愤杀人,那么最快的方法是用裁缝铺随处可见的剪刀而不是掐死她,否则依然要浪费大量时间……于是袁枚果断下令“刀下留人” 。
那时候可没有监控录像当然也查不了指纹,毫无头绪的袁枚展开了一场奇特的审案 。他宣称能用“审裹脚布”的方式审出真凶,然后下令打开县衙大门,让人们来看审案 。那天,他让衙役把两条裹脚布绑在长凳上,用水火棍一顿狠打,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 。袁枚突然下令关闭县衙大门,然后说:“昨晚神仙托梦给我,说裁缝女儿的冤魂将当堂索命,所有来看我审案的人,请逐一上来摸一下裹脚布,裹脚布会咬住那个凶手的手 。”
众人依次上前摸布,其中有两个年轻人还未走到裹脚布前,就筛糠一样发抖 。袁枚见状,喝令将两人拿下 。经审问,两人均招供认罪 。原来,那个货郎那天的确去了裁缝女儿家,调戏之,却被咬舌,就逃走了 。此后,两个年轻人听到屋子里有哭声,门又开着,便进来假借着安慰,动手动脚,最终奸杀了她 。听说货郎成了替死鬼,他俩暗自高兴,又听说新任县令要审裹脚布,于是一起来看热闹,谁知被瓮中捉鳖 。
在这个案子中,袁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翻了前任的误判,又采用犯罪心理学上的“罪犯喜欢返回犯罪现场,或者了解与自己罪行相关的事物以获得某种‘成就感’”,成功地将真凶缉捕归案 。